筒瓦(包括琉璃筒瓦、陶土筒瓦、混凝土筒瓦等,呈半圆筒形,多用于屋脊或主坡面)作为弧形立体瓦件,厂家长期存放时需重点关注结构稳定性、材质保护及环境适应性,避免因存放不当导致变形、破损或性能退化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按材质分类存放,针对性防护
1.琉璃筒瓦(陶土胎+釉面)
核心保护点:釉面防磨损、胎体防潮、弧形结构防挤压。
存放时釉面朝上或侧立(避免与其他物体直接摩擦),层间垫软布或珍珠棉(厚度≥0.3cm),防止釉面刮花、掉釉;
单独用木箱或隔板分隔,禁止堆叠过高(≤1.2m),避免弧形部位因长期受压变形(尤其大尺寸筒瓦,直径>20cm时需加内部支撑);
控制环境湿度(30%-60%),定期检查胎体是否返潮(背面有无水痕)、釉面是否泛碱(白色结晶),发现问题及时转移至干燥环境。
2.陶土筒瓦(无釉,纯陶土烧制)
核心保护点:防吸水风化、防磕碰崩边。
存放前确保充分干燥(含水率≤10%),潮湿地区需在仓库内放置除湿机;
堆叠时底部用弧形托架(匹配筒瓦弧度)支撑,避免平放在平面上导致两端受力不均开裂;
露天临时存放需覆盖防水帆布,并用塑料膜包裹瓦体,防止雨水渗入陶土孔隙导致强度下降。
3.混凝土筒瓦(水泥为主要原料)
核心保护点:防冻融、防表面起砂。
避免长期暴露在-5℃以下环境,冬季存放需覆盖保温膜,防止内部水分结冰膨胀开裂;
堆叠时层间垫木板(宽度≥筒瓦直径的1/2),分散压力,避免表面因挤压出现掉角、起砂;
远离酸性物质(如化肥、酸雨),防止混凝土被腐蚀导致表面粉化。
二、存放场地与环境控制
1.场地基础要求
承重与平整度:
地面需硬化(混凝土标号≥C20),承载力≥5kN/m²(约500kg/m²),防止堆叠后地面沉降;
用水平仪校准平整度,误差≤3mm/m,避免因地面倾斜导致筒瓦堆叠歪斜、坍塌。
防潮排水:
地面做防潮处理(涂刷防水涂料或铺设防潮膜),四周挖排水沟(深度≥30cm),确保雨水不积聚;
筒瓦需离地存放(用砖或型钢支架垫高≥30cm),底部通风,防止地面潮气侵入。
2.温湿度与光照控制
温度:适宜范围5℃~35℃,避免极端温差(如夏季暴晒后突遇暴雨),尤其琉璃筒瓦和陶土筒瓦,温度骤变易导致釉面开裂、胎体收缩;
湿度:琉璃/陶土筒瓦需控制在30%~60%,混凝土筒瓦可放宽至20%~70%,但均需避免长期潮湿(>70%);
光照:禁止阳光直射(紫外线会加速釉面褪色、混凝土老化),室内存放需用遮光窗帘,露天存放需搭建遮阳棚(棚顶高度≥2.5m,避免阳光斜射)。
三、堆叠与摆放规范
1.堆叠结构设计
分层支撑:
每层用与筒瓦弧度匹配的弧形垫条(木质或橡胶材质)分隔,垫条间距≤50cm,确保筒瓦受力均匀;
同一层筒瓦需对齐轴线(两端平齐),避免错位导致局部受压(如一端突出被挤压破损)。
堆叠高度与数量:
琉璃/陶土筒瓦:单堆高度≤1.5m,每层数量≤10片(根据尺寸调整,直径越大数量越少);
混凝土筒瓦:单堆高度≤2m,每层数量≤15片,但需确保底部承重部件(垫条、支架)强度足够。
间距与通道:
相邻堆垛间距≥80cm,预留叉车或人工搬运通道(宽度≥1.2m),避免取用时碰撞其他堆垛;
堆垛与墙壁/立柱间距≥50cm,防止受潮或碰撞。
2.特殊部位保护
筒瓦接口(榫卯结构):
带搭接榫的筒瓦,需在接口处垫软纸,避免堆叠时榫头被挤压变形(影响安装时的密封性);
接口处若有残留水泥或粘结剂,需提前清理,防止硬化后导致瓦片粘连。
装饰性筒瓦(如带瓦当、纹饰):
瓦当朝外单独摆放,或用定制泡沫卡槽固定,避免纹饰被挤压磨损;
大型脊筒瓦(用于屋脊)需横向平放,底部用多点支撑(至少3个支撑点),防止中间下垂变形。
四、长期管理与维护
1.定期检查与记录
频率:常规环境每周1次,潮湿/高温/低温环境每3天1次;
内容:
堆叠稳定性:检查垫条是否松动、变形,堆垛是否倾斜(用铅垂线校准);
材质状态:琉璃瓦釉面有无裂纹、陶土瓦有无返潮、混凝土瓦有无起砂;
环境数据:记录温湿度(用温湿度计),超出范围时及时调整(如开除湿机、通风)。
2.防护与应急处理
防尘与清洁:每月用软毛刷清理筒瓦表面灰尘,避免积尘吸水后渗入材质内部;
防潮加固:雨季前检查防水措施,对露天存放的筒瓦覆盖双层帆布(内层防水、外层防晒);
破损处理:发现碎裂、变形的筒瓦及时隔离,标记“不可用”,避免混入完好产品。
3.库存周转管理
建立“先进先出”原则,优先出库存放时间较长的筒瓦(尤其陶土和混凝土瓦,长期存放可能影响强度);
每季度盘点库存,统计破损率,分析原因(如环境问题、堆叠不当)并优化存放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