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生产的古建瓦(如仿古琉璃瓦、陶土筒瓦、青瓦等,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烧制,材质和性能更稳定)长期存放时,虽耐用性优于传统瓦件,但仍可能因环境、存放方式等出现以下问题:
一、材质与结构损伤
釉面老化与破损
现代仿古琉璃瓦的釉面虽经高温固化,但长期暴露在紫外线、酸雨或高温环境中,仍可能出现釉面失光、褪色(尤其深色釉面易因阳光直射老化),甚至局部脱釉(露出内部胎体)。
存放时若堆叠过密、缺乏缓冲,釉面易被摩擦划伤或碰撞崩裂(尤其边角处),影响装饰效果和防水性。
胎体风化与开裂
陶土类古建瓦(如仿古青瓦、筒瓦)胎体仍保留一定孔隙,长期潮湿会导致胎体吸湿膨胀,遇低温冻融后可能出现细微裂纹(北方地区更易发生),严重时瓦体断裂。
现代工艺生产的混凝土仿古瓦,若存放环境通风不良,表面可能出现“泛碱”(析出白色盐碱结晶),虽不影响结构强度,但会破坏外观一致性。
二、存放环境导致的问题
潮湿与积水影响
底部瓦件长期接触潮湿地面或积水,可能导致胎体霉变(陶瓦)或混凝土瓦钢筋锈蚀(若含加强筋),表现为瓦体底部发黑、表面出现锈迹,甚至结构强度下降。
露天存放时,瓦体凹槽内容易积水,加速釉面腐蚀或胎体风化,尤其雨季若未及时清理,积水可能渗入瓦体内部导致性能退化。
阳光直射与温度变化
长期阳光直射会导致瓦体温度骤升骤降,引发热胀冷缩应力,尤其釉面与胎体膨胀系数不同时,可能出现釉面开裂(“釉裂”),影响密封性。
高温环境会加速瓦体表面涂料(如部分仿古瓦的着色涂层)老化脱落,导致颜色不均。
三、堆叠与操作不当引发的损坏
受压变形或断裂
现代古建瓦虽强度提升,但堆叠过高(如超过2米)会导致底层瓦件受压过大,弧形筒瓦可能因中部受力不均出现翘曲,平板瓦则可能断裂(尤其薄型瓦)。
不同规格瓦件混堆时,异形部位(如瓦当、吻兽)可能因受力点集中被压碎,或挤压相邻瓦件导致变形。
碰撞与磨损
搬运或整理时若操作粗糙(如拖拽、抛掷),瓦体边缘易破损,尤其仿古瓦的雕花、纹饰等细节部位(如瓦当图案)可能被撞坏,失去仿古工艺的精细感。
缺乏防尘保护时,灰尘、砂粒会附着在瓦面,堆叠摩擦后可能磨损釉面或涂层,形成不可逆划痕。
四、生物与化学侵蚀
生物附着
长期存放于阴暗潮湿环境中,陶瓦表面可能滋生苔藓、霉菌,不仅污染外观,其根系还可能渗入胎体孔隙,加速瓦体风化。
仓库若未密封,昆虫、鸟类可能在瓦堆中筑巢,排泄物污染瓦面,甚至啃食有机涂层(如部分仿古瓦的环保涂料)。
化学腐蚀
若存放区域靠近化工厂、工地等污染源,空气中的酸碱气体可能腐蚀釉面(如琉璃瓦出现斑点、失光),或与混凝土瓦中的成分反应,导致表面粉化。
仓库内若存放机油、清洁剂等化学品,泄漏后接触瓦体可能导致局部变色、涂层脱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