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储的仿古瓦(多为陶土、青瓦等传统工艺瓦,材质脆、易受环境影响)的检修频率需根据存储环境、闲置时长及季节变化调整,核心目的是及时发现受潮、破损、釉面老化等问题,避免损耗扩大。具体检修周期建议如下:
一、基础检修周期(常规存储环境)
短期存储(1-3个月)
每1个月检修1次:
重点检查表面灰尘、堆叠稳定性(是否倾斜、松动),轻扫灰尘避免堆积;
查看防潮措施(如防潮垫、干燥剂)是否有效,尤其潮湿地区需检查地面是否返潮。
中期存储(3-6个月)
每2周检修1次:
增加对瓦体含水率的关注(可通过称重对比或敲击听声判断,受潮瓦体声音发闷);
检查釉面/表面是否有霉变、细微裂纹,边角是否因堆叠挤压出现破损;
重新整理松动的堆叠,更换受潮的干燥剂或防潮垫。
长期存储(6个月以上)
每1周检修1次(潮湿/高温/严寒季节需加密至3-5天1次):
全面检查瓦体状态:包括釉面是否失光、褪色,坯体是否有返潮痕迹(如泛白、斑点),是否有冻融裂纹(北方冬季重点);
翻动底层瓦体(避免长期受压变形),检查堆叠底部是否受潮、是否有虫蛀(针对少量木质包装辅助的情况);
测试瓦体强度(随机抽取几片轻敲,声音清脆为正常,发哑可能内部疏松)。
二、特殊环境下的检修调整
潮湿地区(如南方梅雨季节、沿海地区)
无论存储时长,均需每3-5天检查1次防潮情况,重点查看瓦体表面是否结露、堆叠底部是否渗水,及时更换饱和的干燥剂,必要时开启除湿机。
高温或严寒地区
高温季节(≥35℃):每周检查釉面是否因暴晒褪色、开裂,避免阳光直射区域的瓦体过度老化;
严寒地区(≤0℃):每3天检查1次,尤其关注瓦体是否因吸水后冻融产生裂纹(轻敲观察是否有碎裂声),必要时转移至室内保温存储。
露天临时存储(不建议超过1个月)
每天检查防雨棚是否漏雨、防晒措施是否到位,每次雨后立即检查瓦体是否受潮,发现积水及时清理,避免雨水渗入坯体。
三、检修重点内容
外观检查:釉面/表面是否有划痕、缺角、裂纹,颜色是否均匀(有无局部褪色、霉变);
结构检查:堆叠是否平整、牢固,是否有倾斜、挤压变形,底层瓦体是否受压破损;
环境检查:存储区温湿度(建议用温湿度计监测)、防潮/防晒/防尘措施是否有效,是否有腐蚀性物质靠近;
功能预判:随机抽取样品敲击(听声音判断内部是否疏松)、称重(对比初始重量,判断是否受潮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