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庙瓦(包括琉璃瓦、青瓦、陶瓦、石板瓦等,部分具有历史或艺术价值)长期存放时,受材质特性、环境因素及存储方式影响,可能出现以下问题,需提前预防:
一、材质劣化问题
胎体风化与酥松
陶瓦、青瓦等以黏土为胎的瓦件,长期处于低湿度环境(<30%)时,胎体水分过度流失,会导致结构脆化、表面粉化(用手触摸易掉渣),抗冲击能力大幅下降,轻微碰撞即可能碎裂。
若存放环境湿度波动大(如雨季潮湿、旱季干燥交替),胎体反复吸湿膨胀、干燥收缩,易产生裂纹,从内部逐渐瓦解。
釉面损伤(针对琉璃瓦)
釉面剥落:长期暴露在高温、紫外线或酸碱环境中,琉璃瓦釉面会因老化失去附着力,出现局部剥落,露出内部胎体,进一步加速腐蚀。
反碱与失光:高湿度环境下,胎体中的可溶性盐分会随水汽渗透到釉面,形成白霜状“反碱”,影响外观;同时,釉面可能因氧化失去光泽,变得黯淡无光。
石材风化(针对石板瓦)
天然石板瓦(如板岩、砂岩)长期存放易因风化导致表面层剥落,或因吸水膨胀出现层理开裂,尤其在温差大、湿度高的环境中,风化速度会加快。
二、结构损坏问题
断裂与破碎
堆叠不当:若瓦件堆叠过高(如超过1.5米)、底层支撑不稳,或不同规格瓦件混堆导致受力不均,底层瓦件可能受压断裂,尤其弧形筒瓦、薄型板瓦更易因重心偏移碎裂。
碰撞与振动:存放区域若有频繁搬运、施工振动,或瓦堆未固定,可能导致瓦件相互碰撞,出现缺口、裂纹,带纹饰的瓦当、滴水等部件更易因磕碰损坏。
变形与翘曲
陶瓦、青瓦等未完全干燥即存放时,内部水分分布不均,长期放置会因应力释放出现翘曲(如边缘上翘),影响后续铺设平整度。
露天存放时,若受雨水浸泡后又被阳光暴晒,瓦体干湿交替剧烈,可能发生不规则变形,甚至整体扭曲。
三、污染与霉变问题
表面污染
灰尘堆积:长期不清洁,灰尘会吸附在瓦面,遇潮后形成泥渍,渗入釉面或胎体孔隙,难以清除;若接触油污、颜料等,会形成永久性污渍(尤其琉璃瓦釉面、石板瓦表面)。
生物污染:潮湿环境中,瓦体表面可能滋生霉菌、青苔,尤其陶瓦、青瓦的粗糙胎体易成为微生物滋生地,导致表面变色、污染。
金属件锈蚀(针对带金属附件的瓦件)
部分寺庙瓦(如大型脊瓦、吻兽)可能配有金属固定件(如铁钩、铜钉),若存放时未做防锈处理,潮湿环境会导致金属件锈蚀,锈迹可能污染瓦体表面,甚至腐蚀瓦体与金属接触部位。
四、功能失效问题
防水性能下降
琉璃瓦釉面破损、陶瓦胎体开裂后,会失去原有的防水性,即使后期修复,也难以恢复初始性能;青瓦的“搭扣”结构若因变形无法紧密搭接,存放时若进水,会加速内部腐蚀。
装饰性受损
带彩绘、贴金的瓦件(如特殊脊饰),长期暴露在光照、高湿度环境中,会导致彩绘褪色、金箔氧化发黑,失去原有艺术价值;瓦当纹饰若因磨损、污染变得模糊,也会影响装饰效果。